现在还能做公众号吗? 不少过来人的回答是前两年好做,现在不行了。与其他自媒体一样,公众号很可能有一天衰落,但人们内容的需求是永恒的,所以我认为现在公众号还能做,只不过门槛更高了,竞争更激烈。那么,2022年公众号该如何去做呢?让我们先梳理一下公众号的发展历程。
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面向智能终端的即时通讯软件,叫做微信。人们认为这是腾讯进入移动互联网拿到的第一张门票。 微信为用户提供聊天、朋友圈、微信支付、公众平台、微信小程序等多种产品和功能,其中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于2012年推出的一款给个人、企业和组织提供业务服务与用户管理能力的服务平台。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上说了这么一句话:“公众平台不是为你们(自媒体)准备的,但公众平台确实是被自媒体用的最好的一个领域。”“公众平台的原始想法是取代短信成为一种基于连接品牌和订户的群发工具,并且有效地避免垃圾短信。”
公众号成为自媒体平台其实是微信无心插柳的结果,凭借移动互联网第一张门票的红利,公众号迅速成为最大的自媒体平台。成为“两微一端”的标配之一。然而,公众号这个行业的人有1/3是打酱油的,1/3是莫得方法在被淘汰边缘苦苦挣扎的、只有剩下不到1/3有所成就。
要做好公众号首先要做好两件事:一、做好定向,毫无定向的文章自然吸引不了定向读者,因此内容要垂直用户要精准;二、学会通过分析用户、分析市场找到自己的定位。也就是说做好内容和用户定位,也就是说你的公众号内容做什么和做给谁。 目前公众号大致可分为两类,商业公众号和政务公众号,玩票性质的个人公众号就不说了。当下由于短视频和直播的冲击和分流,压缩了商业公众号的生存空间,但一些头部公众号仍然坚挺,有的甚至逆势而上,比如:对于政务公众号,我认为深圳卫健委的公众号是做得最好的一个。
“深圳卫健委” 微信公众号传播在用户体验、内容建设、创新管理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1.平衡传播内容的有趣性和权 威性;2.整合健康科普栏目和同类信息;3.坚持优质原创内容生产和即时传播。同样是健康传播,商业公众号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它注重内容生产与传播、加强互动反馈与定制化服务等运营策略,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2021年,深圳市卫健委公号被网友投诉低俗博流量,对此他们回应会适当收缩推文尺度。近年来,不少政务账号就是因为太过端着,结果活生生把自己做成了僵尸号,除了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对此澎湃新闻发文指出:“我们对政务公号的活泼、开放、出圈,本就应该持包容和鼓励的态度。”
经过七年之痒,经过头条号冲击,再面临短视频前所未有的挑战,公众号的红利渐失,红海残酷的竞争开始了。当今的微信公众平台开始 ”衰落“ 了吗 ?还没有,它只是告别了增长期,进入了稳定期。稳定期 = 存量时代 = 内部厮杀 + 外部竞争。在产品进入衰落期之前,开始一段新的生命周期。我们需要找到公众号发展的第二曲线“,我们需要找到新的增长点。
内外循环就是最典型的”第二曲线“方法论。在已有公众号的创作内核下,结合现有资源,更低成本的跨平台产出内容。其本质是在”流量增长“红利消失之后,开始在”流量效率“层面上进行更多投入。
尽管公众号已经过了红利期,尽管短视频正大行其道,很多人都在唱衰公众号以及唱衰一切文字领域。但是喜欢看文字的人还是存在的,文字所包含的意思有些是很难被视频演绎的。因为文字永远不过时,永远无法取代,问题是你有没有足够吸引力的优质内容。
我们要注意的是当今公众号已经升级换代,已不再是一个以图文为主的产品和渠道。从渠道到矩阵再到生态,目前公众号已经构建起一个以公众号、视频号和小程序三位一体的微信生态。最近一年,公众号创新微调不断,一方面对内推出新功能,进行改版内测;另一方面对外加强各种连接,不断优化公众号生态。
2022年公众号这一行业将会重新洗牌,在新的互联网生态和新媒体业态中,公众号的形态也会有所变化,对一些公众号来说会变得更好,对一些公众号来说会变得更糟,甚至会就此被淘汰。总体而言,公众号不会消亡但需要重新出发。2022年,公众号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当今公众号运营模式已悄然发生变化:从追求阅读量到注重转化率,转化的方式不是广告,还有电商及其他赢利手段;从追求爆款到打造IP,通过IP生产开发延长其产业链;从注重单一传播到跨界连接,充分发挥公众号在社交平台上的主阵地作用,进一步提升公众号的核心竞争力。
虽然如今皆道公众号红海,“人人视频”的时代已经到来,但是微信还在不断增长的流量依旧可观,公众号作为体量庞大的内容载体,更是很多内容生产者在发展蓝图中越不过的部分。而在公众号越来越完备的基础设施支持下,也让大家在内容行业布局时,有了更多将IP产业化的可能性。更值得深思的是,此时或许就是应该更新玩法的时间临界点了。
可以写公众号,但别做公众号。写公众号:捕捉单篇爆款的机会,连接资源;做公众号:长期输出优质的内容,持续涨粉。从“粉丝为王”到“内容为王”,传统公众号以长篇图文为主,但新的公众号可以做到全媒体平台,有时候需要把公众号当作微博和抖音来做。笔者做过尝试,一些优质的消息、图片或视频阅读量要比推文高。
微信不缺流量,但公众号却很缺流量。好内容不是没人看,而是没人知道,好内容在哪里看?因此公众号的运营和推广很重要,对于博主来说如何盘活私域流量是一大课题。而且还可以构建和完善公众号生态,为公众号运营引流、提速和增效。
在新的互联网生态中,公众号或许没有以前那么重要,相比短视频,或许也不是最好的自媒体平台。然而,微信作为基础设施,公众号作为社交媒体,仍然有一席之地。问题是你如何去做它,是唱主角还是唱配角?是做内容原创还是做聚合连接?要视博主拥有的资源和所定的战略而定。
在当下公众号涨粉出现疲软的形势下,我们更希望的是找到新的用户增长点,以此让账号保持活力,继续前行。进一步提高公众号运营的投入产业比,文章要减少产量提高质量,同时增加微内容产量,消息、图片和视频占比要接近一半。也就是说把公众号当作头条号和微博号来运营,即把公众号做成一个生态,公众号、视频号和微信群三位一体。2022,玩转公众号要有七十二变。
相比商业公众号,大多数官方媒体公众号之所以做得不好,主要原因无非两个,一是认识不足,把公众号做成传统媒体,只是把传统媒体的内容搬到公众号上,是“+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还是以传者为中心,而不是用户为中心;二是投入不足,由于认识和重视程度原因,造成人力物力投入少,因此大多数媒体公众号做得很业余。媒体公众号要做好必须想清楚以下三个问题:
目前许多传统媒体公众号只求有不求好,不少公众号运营缺少投入,纯粹是为了应付检查的义务劳动,公众号也由此成为“鸡肋”甚至变成僵尸号。原因是多方面,最主要还是基于传统媒体对公众号的认识、重视和投入。传统媒体公众号要做好,先要解决三大问题:一要解决公众号的定位问题,在媒体融合中是做主菜还是做配菜?是做成实体还是辅助业务?清晰的定位决定你的公众号能走多远。
地方媒体在发展新媒体中也存在策略不当等问题,不少中小型媒体仍然执意做APP,由于实力不足往往无法驾驭,用户规模小功能开发欠缺,发挥不出强大的传播效果。而公众号实际上相当一个轻型APP,通过布局公众号矩阵完全可以达到一个APP的效能,如能布局和运营好甚至可以超过APP。
传统媒体公众号是一种新型媒体,一种融媒体,它大体可分为新闻类和非新闻类。一般来说,新闻类公众号更接近传统媒体,同样要接受严格的新闻管制,但仍然可以在标题风格、服务用户上创新优化。非新闻类接近商业公众号,可以有更大的腾揶空间,可以搞得更活更市场化。新闻类公众号相当于政务新媒体,强调公共性;非新闻类公众号类似企业新媒体,但也有所不同,是公共性与商业性的结合。
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公众号必须有三类内容:一类是高精专的,做品牌和影响力;一类是蹭热点吸粉,做注意力;一类是服务性内容,增加用户粘度。作为定位新媒体研究的学术型公众号,不能不关注阅读量和粉丝数,但也不能唯阅读量是从。没有质量的数量是没有未来的,单纯追求阅读量的爆文并不是最终目的。
媒体做新闻类公众号还是有可圈可点的,但非新闻类尤其是经营性公众号就差强人意了。从商业角度来讲,传统媒体做的新媒体运营都很不专业,简单来说就是没有形成商业闭环。媒体要运营公众号需要重新出发,它先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公众号做什么?是做宣传品还是做产品?是做渠道还是做生态?这个问题没想清楚的话公众号运营基本没戏。
二是公众号要做成什么产品?内容产品、服务产品还是关系产品?产品对应的是特定的用户群。目前传统媒体公众号大多是大而全或小而全,做得不够垂直,因此也难以深耕。目前传统媒体公众号主要做内容,同时也在加强服务性,但在做关系和连接上远远不够,有的怕担风险甚至关闭评论功能。三是公众号如何变现,是直接变现还是间接变现。目前单纯做公众号是很难变现的,必须打造“公众号+活动+产业”的传播链或产业链。公众号只是整个传媒体产业中的一环,只做公众号很难赚钱,不做公众号则难以赚钱。
总之,2022年的媒体公众号必须以崭新面貌、用全新思维来做,作为融媒体建设的重要抓手,全力以赴,重新出发。
现在还能做公众号吗? 不少过来人的回答是前两年好做,现在不行了。与其他自媒体一样,公众号很可能有一天衰落,但人们内容的需求是永恒的,所以我认为现在公众号还能做,只不过门槛更高了,竞争更激烈。那么,2022年公众号该如何去做呢?让我们先梳理一下公众号的发展历程。
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面向智能终端的即时通讯软件,叫做微信。人们认为这是腾讯进入移动互联网拿到的第一张门票。 微信为用户提供聊天、朋友圈、微信支付、公众平台、微信小程序等多种产品和功能,其中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于2012年推出的一款给个人、企业和组织提供业务服务与用户管理能力的服务平台。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上说了这么一句话:“公众平台不是为你们(自媒体)准备的,但公众平台确实是被自媒体用的最好的一个领域。”“公众平台的原始想法是取代短信成为一种基于连接品牌和订户的群发工具,并且有效地避免垃圾短信。”
公众号成为自媒体平台其实是微信无心插柳的结果,凭借移动互联网第一张门票的红利,公众号迅速成为最大的自媒体平台。成为“两微一端”的标配之一。然而,公众号这个行业的人有1/3是打酱油的,1/3是莫得方法在被淘汰边缘苦苦挣扎的、只有剩下不到1/3有所成就。
要做好公众号首先要做好两件事:一、做好定向,毫无定向的文章自然吸引不了定向读者,因此内容要垂直用户要精准;二、学会通过分析用户、分析市场找到自己的定位。也就是说做好内容和用户定位,也就是说你的公众号内容做什么和做给谁。 目前公众号大致可分为两类,商业公众号和政务公众号,玩票性质的个人公众号就不说了。当下由于短视频和直播的冲击和分流,压缩了商业公众号的生存空间,但一些头部公众号仍然坚挺,有的甚至逆势而上,比如:对于政务公众号,我认为深圳卫健委的公众号是做得最好的一个。
“深圳卫健委” 微信公众号传播在用户体验、内容建设、创新管理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1.平衡传播内容的有趣性和权 威性;2.整合健康科普栏目和同类信息;3.坚持优质原创内容生产和即时传播。同样是健康传播,商业公众号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它注重内容生产与传播、加强互动反馈与定制化服务等运营策略,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2021年,深圳市卫健委公号被网友投诉低俗博流量,对此他们回应会适当收缩推文尺度。近年来,不少政务账号就是因为太过端着,结果活生生把自己做成了僵尸号,除了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对此澎湃新闻发文指出:“我们对政务公号的活泼、开放、出圈,本就应该持包容和鼓励的态度。”
经过七年之痒,经过头条号冲击,再面临短视频前所未有的挑战,公众号的红利渐失,红海残酷的竞争开始了。当今的微信公众平台开始 ”衰落“ 了吗 ?还没有,它只是告别了增长期,进入了稳定期。稳定期 = 存量时代 = 内部厮杀 + 外部竞争。在产品进入衰落期之前,开始一段新的生命周期。我们需要找到公众号发展的第二曲线“,我们需要找到新的增长点。
内外循环就是最典型的”第二曲线“方法论。在已有公众号的创作内核下,结合现有资源,更低成本的跨平台产出内容。其本质是在”流量增长“红利消失之后,开始在”流量效率“层面上进行更多投入。
尽管公众号已经过了红利期,尽管短视频正大行其道,很多人都在唱衰公众号以及唱衰一切文字领域。但是喜欢看文字的人还是存在的,文字所包含的意思有些是很难被视频演绎的。因为文字永远不过时,永远无法取代,问题是你有没有足够吸引力的优质内容。
我们要注意的是当今公众号已经升级换代,已不再是一个以图文为主的产品和渠道。从渠道到矩阵再到生态,目前公众号已经构建起一个以公众号、视频号和小程序三位一体的微信生态。最近一年,公众号创新微调不断,一方面对内推出新功能,进行改版内测;另一方面对外加强各种连接,不断优化公众号生态。
2022年公众号这一行业将会重新洗牌,在新的互联网生态和新媒体业态中,公众号的形态也会有所变化,对一些公众号来说会变得更好,对一些公众号来说会变得更糟,甚至会就此被淘汰。总体而言,公众号不会消亡但需要重新出发。2022年,公众号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当今公众号运营模式已悄然发生变化:从追求阅读量到注重转化率,转化的方式不是广告,还有电商及其他赢利手段;从追求爆款到打造IP,通过IP生产开发延长其产业链;从注重单一传播到跨界连接,充分发挥公众号在社交平台上的主阵地作用,进一步提升公众号的核心竞争力。
虽然如今皆道公众号红海,“人人视频”的时代已经到来,但是微信还在不断增长的流量依旧可观,公众号作为体量庞大的内容载体,更是很多内容生产者在发展蓝图中越不过的部分。而在公众号越来越完备的基础设施支持下,也让大家在内容行业布局时,有了更多将IP产业化的可能性。更值得深思的是,此时或许就是应该更新玩法的时间临界点了。
可以写公众号,但别做公众号。写公众号:捕捉单篇爆款的机会,连接资源;做公众号:长期输出优质的内容,持续涨粉。从“粉丝为王”到“内容为王”,传统公众号以长篇图文为主,但新的公众号可以做到全媒体平台,有时候需要把公众号当作微博和抖音来做。笔者做过尝试,一些优质的消息、图片或视频阅读量要比推文高。
微信不缺流量,但公众号却很缺流量。好内容不是没人看,而是没人知道,好内容在哪里看?因此公众号的运营和推广很重要,对于博主来说如何盘活私域流量是一大课题。而且还可以构建和完善公众号生态,为公众号运营引流、提速和增效。
在新的互联网生态中,公众号或许没有以前那么重要,相比短视频,或许也不是最好的自媒体平台。然而,微信作为基础设施,公众号作为社交媒体,仍然有一席之地。问题是你如何去做它,是唱主角还是唱配角?是做内容原创还是做聚合连接?要视博主拥有的资源和所定的战略而定。
在当下公众号涨粉出现疲软的形势下,我们更希望的是找到新的用户增长点,以此让账号保持活力,继续前行。进一步提高公众号运营的投入产业比,文章要减少产量提高质量,同时增加微内容产量,消息、图片和视频占比要接近一半。也就是说把公众号当作头条号和微博号来运营,即把公众号做成一个生态,公众号、视频号和微信群三位一体。2022,玩转公众号要有七十二变。
相比商业公众号,大多数官方媒体公众号之所以做得不好,主要原因无非两个,一是认识不足,把公众号做成传统媒体,只是把传统媒体的内容搬到公众号上,是“+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还是以传者为中心,而不是用户为中心;二是投入不足,由于认识和重视程度原因,造成人力物力投入少,因此大多数媒体公众号做得很业余。媒体公众号要做好必须想清楚以下三个问题:
目前许多传统媒体公众号只求有不求好,不少公众号运营缺少投入,纯粹是为了应付检查的义务劳动,公众号也由此成为“鸡肋”甚至变成僵尸号。原因是多方面,最主要还是基于传统媒体对公众号的认识、重视和投入。传统媒体公众号要做好,先要解决三大问题:一要解决公众号的定位问题,在媒体融合中是做主菜还是做配菜?是做成实体还是辅助业务?清晰的定位决定你的公众号能走多远。
地方媒体在发展新媒体中也存在策略不当等问题,不少中小型媒体仍然执意做APP,由于实力不足往往无法驾驭,用户规模小功能开发欠缺,发挥不出强大的传播效果。而公众号实际上相当一个轻型APP,通过布局公众号矩阵完全可以达到一个APP的效能,如能布局和运营好甚至可以超过APP。
传统媒体公众号是一种新型媒体,一种融媒体,它大体可分为新闻类和非新闻类。一般来说,新闻类公众号更接近传统媒体,同样要接受严格的新闻管制,但仍然可以在标题风格、服务用户上创新优化。非新闻类接近商业公众号,可以有更大的腾揶空间,可以搞得更活更市场化。新闻类公众号相当于政务新媒体,强调公共性;非新闻类公众号类似企业新媒体,但也有所不同,是公共性与商业性的结合。
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公众号必须有三类内容:一类是高精专的,做品牌和影响力;一类是蹭热点吸粉,做注意力;一类是服务性内容,增加用户粘度。作为定位新媒体研究的学术型公众号,不能不关注阅读量和粉丝数,但也不能唯阅读量是从。没有质量的数量是没有未来的,单纯追求阅读量的爆文并不是最终目的。
媒体做新闻类公众号还是有可圈可点的,但非新闻类尤其是经营性公众号就差强人意了。从商业角度来讲,传统媒体做的新媒体运营都很不专业,简单来说就是没有形成商业闭环。媒体要运营公众号需要重新出发,它先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公众号做什么?是做宣传品还是做产品?是做渠道还是做生态?这个问题没想清楚的话公众号运营基本没戏。
二是公众号要做成什么产品?内容产品、服务产品还是关系产品?产品对应的是特定的用户群。目前传统媒体公众号大多是大而全或小而全,做得不够垂直,因此也难以深耕。目前传统媒体公众号主要做内容,同时也在加强服务性,但在做关系和连接上远远不够,有的怕担风险甚至关闭评论功能。三是公众号如何变现,是直接变现还是间接变现。目前单纯做公众号是很难变现的,必须打造“公众号+活动+产业”的传播链或产业链。公众号只是整个传媒体产业中的一环,只做公众号很难赚钱,不做公众号则难以赚钱。
总之,2022年的媒体公众号必须以崭新面貌、用全新思维来做,作为融媒体建设的重要抓手,全力以赴,重新出发。